1010


林良爺爺 1924年10月10日

人生是一種建設。」林良爺爺為好多人的人生建設奠定了好的基礎 ~ 無論是品格基礎,或是文學基礎。


(摘自中央廣播電台 台灣文學作家系列)
「1924年10月,原籍福建同安的林良出生於日本,當時他的父親林慕仁在日本神戶經商。六歲時,他就讀於一所以廣東話為主的華僑小學附屬幼稚園,所以他日後能夠略通日語和廣東話。林良七歲那年,中日戰爭有風雨欲來之勢,林良的父親毅然帶著全家人返回廈門,並提倡愛國運動,林良也正式開始他的求學生涯。小學時代是林良人生中最幸福安定的時期,因為他小學畢業不久,中日戰爭就爆發了,從此,他就到處流浪。

抗戰開始,林良跟隨父親逃難到香港、越南,一年後在盤纏用盡的情況下回到鼓浪嶼,沒過多久,全家人又在戰火中逃往漳州。在漳州的第三年,林良的父親在九龍江游泳失事身亡,家裡的生活越來越窘困,甚至窮到只能買零星柴火的地步。身為長子的林良在作家夢和現實生活中掙扎了很久,最後,在母親和弟妹的體諒下,由二弟負起全家生計的擔子。林良為此很自責,二弟卻安慰他,要他專管寫作。這樣困苦、流離卻依舊溫暖和諧的家庭生活,對林良日後的人生觀和創作影響相當大,讓他能夠用溫厚而寬闊的心胸來審視自己的生活,在心中不會留下憤世嫉俗的火苗。

22歲那年,基於好奇心,林良考上教育部招考的國語推行員,離開家鄉前來臺灣。想要對心目中那個神祕又美麗的島嶼一探究竟。1946年,林良進入國語推行委員會的研究小組,研究國語和閩南語的發音對照,並且從事國語文的推廣工作。兩年後他進入師範大學國文系就讀,後來又畢業於淡江大學英文系。1948年,國語推行委員會創辦國語日報,請林良主編兒童副刊,後來,他一直沒有離開國語日報這個工作崗位,先後做過主編、編譯主任、出版部經理、社長,目前擔任董事長。

林良在年輕時候就懷有寫作夢想,1946年,他在福建廈門的『青天』副刊發表第一篇文章─『我們是六個』短篇小說。進入國語日報之後,他用本名林良和筆名子敏創作了許多作品,其中包括兒童文學,也包括『茶話』和『夜窗隨筆』等膾炙人口的專欄。半個多世紀以來,林良出版了六十多本兒童文學,以及『小太陽』、『和諧人生』、『在月光下織錦』等多本散文集。2003年,80歲的林良獲得台灣出版界最重要的獎項金鼎獎所頒發的第一屆「終身成就獎』,對於這位大半生創作不輟的資深作家來說,這項榮譽的確是實至名歸。」

http://www.rti.org.tw/ajax/recommend/Literator_content.aspx?id=8




林世仁老師祝壽詩

永遠的小太陽」

「聽說小太陽要過生日了
兩朵白雲把福州街的天空擦得好藍好藍
...

啊!老爺爺還是跟從前一樣
作在書桌前,點亮了星星
在月光下織錦
在稿紙上一筆一畫
寫出小東西的趣味
寫出更廣大的世界 ...

(全文見2012年10月6日國與日報第11版)

 

James Marshall 1942年10月10日

If I don't have a good character, then I don't have a book.

除了1989年凱迪克銀牌獎的《Goldilocks and the Three Bears》改編成卡通的《George and Martha 喬治與瑪莎》和每年教師節必推的《Miss Nelson is Missing》之外,我們也很喜歡《Yummers Too, the Second Course 》

圖中這一版《George and Martha》寫序言的那一位 Maurice Sendak 是他的好朋友。

James 說他和 Harry Allar 在創作《Miss Nelson is Missing》時花了兩年才找到了一個滿意的結局。



Robert D. San Souci (哥哥) 1946年10月10日
Daniel San Souci (弟弟) 1948年10月10日

哥哥改寫了花木蘭的故事成為迪士尼版,和 Jerry Pinkney 合作的《The Talking Eggs》和 Brian Pinkney合作的《The Faithful Friend》分別得到1990和1996的凱迪克銀牌獎。弟弟擅長描會野生動物,也得到過紐約時報最佳繪本獎等。兄弟倆人也和作了許多的繪本。



Nancy Carlson 1953年10月10日

Nancy Carlson 五歲在幼稚園時就決定要當藝術家了,他的作品包括了小老鼠 Henry、小兔子 George、小狗 Harriet 等60多本繪本。但是我們最愛的還是小豬的《I Like Me!》